傷痛文學

      "有的人八歲就死了,十八歲才埋。"
       "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。"
       ......
       "I know you so well, so well~"
       灰屏的文字,低迷的情感,傷感的音樂,視覺,聽覺上令人窒息,仿佛被人扔進幽閉黑暗的水牢,心都沈了,這便是前些日子風靡一時的傷痛文學。
       我一面是安慰一個個傷心人,叫他們不要太消極,一面是夜深人靜時,強迫自己吞下幾粒抗抑郁的藥丸子,我,屬實心累啊,我希望你永遠不要懂......哈哈哈哈,開玩笑的。
       我看不去這消耗共情的傷痛文學了,於是我左思右想,絞盡腦汁呀,這是怎麽一回事,事出必有因,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?我打開百度翻了又翻,腦海裏醞釀又醞釀,想起了前幾年因失戀走入"喪"文化之怪圈的經歷,這傷痛文學又何嘗不是"喪"文化的延續呢?
       "喪"文化者,當代年輕人因學業,工作,生活等等不順而產生的一種類似自嘲,消沈情緒的態勢。我是不怎麽看好它的,太消極。新生代年輕人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接班人,可能懷揣著一顆誌向遠大的心,然後當學習生活開始與現實生活的條件接軌時,來不及接受,來不及提升自己的素質,學識,意識到生活不易,從而產生一種厭世,不滿現實的情緒。並因此或抒寫傷感文字發泄,或傾聽傷感歌曲尋覓知音,然而這並不是一種良好的心態。
       長時間的消極情緒,只會讓你一次次的看到更差勁的自己,要知道情緒也會主宰行為的——不少傷感者為此甚至產生自殘行為。這樣的消極危害極大:影響工作,註意力不集中;影響人際交往,誰都不會喜歡苦瓜臉吧;影響學習,力不從心......所以,請停止這樣無謂的"喪"行為吧。傷心,可以尋求安慰,但請不要強迫別人陪你哭;難過,可以直抒胸臆,但請不要含蓄得不知所雲;悲哀,可以聽聽音樂,但請不要越聽越致郁。
        音樂曾因為"網抑雲"這個梗感受到了滿滿的惡意,整個雲村充斥著一種"人人故事多,人均抑郁癥"的怪風氣,這讓網易公司不得不將網易雲音樂改成"網愈雲 ",只是暫時還沒有得到申批允許。我想"網抑雲"差不多也是喪文化的另一種"發揚光大",對於這樣的局面產生,我很困窘。當年的一個文青雲集的樂園竟成了烏煙瘴氣的悲傷漩渦。
       開始,我看到"生而為人,我很抱歉"的文字時是非常同情的,可看到越來越多荒唐的奇言怪語後,我變得有些厭煩了。這太荒唐了,去世了多年才埋的靈魂論者,因早夭而失戀的戀舊者......滿目的傷感文字,看得人一時不知所措。文字後面究竟是一個跟風者,還是確有其事,正在傷心的某個傷心人呢?我弄不清。我只希望您在說話時,不要太計較過往的事,那些過去的事就不要想太多了,這叫灑脫,生死離別,人間常態;我希望您積極起來,生活還得繼續,這是曠達,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
       不要像深閨怨婦那樣,文字裏黑壓壓,慘兮兮一片又一片,人也是淚漣漣,哭唧唧一遍又一遍,您照照鏡子吧,瞧瞧您的窘態!那樣真的不好看。更有甚者,任指尖思緒肆意流淌,為賦新詞強說愁,"我"沒抑郁"我"也要裝抑郁,吸引了同情,又引來了罵聲一片。被同情了,"我"欣喜一會兒,被罵了,傷害了"我",也傷害了在屏幕後默默看著傷感的真正抑郁癥患者,這群小天使。真正的抑郁是無言的,虛偽的抑郁是矯揉造作的。抑郁癥患者很善良,他們攔在前往深淵的幽徑上,不願讓更多的人重蹈覆轍,哪怕是再低落,也希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微笑,一個好印象。而您這樣扭捏作態,學著形了,學不著神,真正要離開的人,是不會說再見的。
       都希望做一個幹大事的人吧?就是不想,也希望過個還能吃上飯的生活吧?有誌者,事竟成,對當下迷茫的生活定個小目標吧!放棄沈淪在過往的悲傷之中,擡起頭往前看吧!細細想想那些開心的事,比如今天是晴天吶,我養了只貓啊,我看到一篇比較治愈的文案呢,都行。多聽聽治愈的歌,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,也許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,但是一定要知道,陽光是通過裂縫透過來的,即使看到生活的不美好,也依舊相信美好。
       傷痛文學傳遞出一種自抱自泣的價值觀,消耗人們心底裏最柔軟處的共情能力,它可以成為一種大吐不快的發泄方式,但絕對不能成為國民共同的矯揉造作。

推薦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