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生圈子

原生圈子對人的影響很大,但我們依然可以主動地去選擇影響自己的人+事。
接觸高質量的圈子, 不是一種功利,而是一種自我要求,它是一種讓你有更多機會跟著一群優秀的人、一起變優秀的方法。
心理學上有個“錨定效應”。
指的是人們在做判斷時,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的支配,就像沈入海底的錨一樣將思想固定在某處。
股票套牢後不舍得割肉,這是被買入價格錨定了;懷孕後覺得街上的孕婦和小孩變多,這是被懷孕這件事錨定了。
同樣,你在糟糕的環境裏往往越來越喪,也是被環境錨定了。
你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融入圈子,而是盡快逃離垃圾圈子。
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說:
要猶豫,盡早認準大方向。消滅選擇,義無反顧,認準長遠,認定自己,然後想方設法找到你要奮鬥的那個圈子。
跟了那個圈子之後,你會跟著這個圈子不斷地往上走。
諸葛亮結交龐統後,“一龍一鳳”輔助劉備統籌大局,臭皮匠做久了,只能是臭皮匠。
你的圈子,就是你的成長環境。
走出圈子,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。
不然一個人閉門造車,視野難免狹隘。
一句話,大意是,你接觸到的工作群體,是你所在圈層的側面映射。
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其他身份,一定要想辦法去優質的圈層,盡量找優質的人合作。
這不是一種功利,而是一種自我要求。
那麽,如何提高圈子質量?
有兩個最直接的方式。
第一,找到優秀的人作為參照物
驅動我們成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,就是你看到一個厲害的人,心想“我要是能成為他那樣就好了”,然後一點點地努力變成理想中的樣貌。
這樣一來能避免陷入自我感動or自我放棄,二來,有一個相對高的參照物,求其上者得其中,你再怎麽廢都不至於在泥潭裏打滾。
第二,做些“非常規”的事
你今天做這件事,明天做這件事,久而久之,可能明年還是在做這件事,無形中變成了路徑依賴。
做的事不同,接觸的人往往也不同。
多數人無法走出現有圈子,是因為太習慣現有的一切,熟悉的人、熟悉的事、熟悉的環境,你做的事沒有變化,生活軌跡又怎麽會發展出新分支呢?

推薦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