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覺無法繼續的時候

朋友只給我發了一句話“我好累”
當時內心的確咯噔了一下,害怕她會不會做出什麽不可挽回的事情,有時候這種毫無預警的消息,更是令人內心一驚。所幸的是,交談之後發現她的確只是累了,疲倦了,雖然是以心累居多。
“如果你覺得無法再做下去的時候,不如就停下來吧。越是勉強自己去做,是非常痛苦的。”
朋友表示非常贊同,提出“如果人能減輕對欲望的追求,對於獲不獲取都不甚重視的話,我們的煩惱大抵會少很多。”
“哈哈是啊,這不正是‘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’嗎?”
於是由此啟迪我又去看了一遍超然臺記,雖然總是被一開始總被“吾安往而不樂?”所驚艷,但是今日看後面說理的一段“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,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。人之所欲無窮,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,美惡之辨戰乎中,而去取之擇交乎前。則可樂者常少,而可悲者常多。是謂求禍而辭褔。夫求禍而辭福,豈人之情也哉?”這段論述,其實也是在勸說大家放下對於欲望的執著,盡量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穩。過去不甚了解的“出世”與“入世”,在宋元時期的議論中得到體現,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抱負,若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內心平靜的借口和道理,則無法避免自己陷入失誌的悲痛之中。所以他們總是致力於尋找理由去企圖實現內心的平靜,雖然不能知道最終是否成功。比起結論,這更像是對自己的催眠。我說,其實和我們現在的處境很像,但是當時的他們,會寫詩記錄自己的心情。
朋友說“所以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古代的哲學思想。”
偶然發現的是,蒙田在文藝復興晚期,也同樣致力於追求內心的平靜。他致力於思考的實用主義哲學,看上去似乎與古代東方哲學無異,遵循人內心的聲音,以在面臨各種問題的時候,都能夠保持平靜的內心。機緣之下又了解到黑格爾的學說,對於欲望,就像是將“非我”變為“自我”的一個過程,在這個持續的過程中,我們與世界發生著聯系。
他們既相像又相異,既是相通的,又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。在不同社會環境中展現的相同傾向,也許BMI暗示了自我內心的重要性。
昨日覺得工作痛苦的原因,大概是為了要處理未知的事情,人對於未知感覺疲憊,所以倘若缺乏動機,人們也就失去了目的。因此,在漫長的仕途生涯中,給自己找一個借口,才能繼續工作下去。比起真實,更像是安慰人心的存在。
摔了一跤,膝蓋腫了起來,一段時間後,留下了一個青色混雜著紫色的印記,著實好看。遠離小孩後,似乎很少摔跤或者受傷,掌握了步行的方法,人們就自覺地遠離了失控與不安。受傷與挫折可以說是因為自己記憶不佳,也可以說是努力學習的必經之路。
城市的地面上有好多好多的線,如果站在上帝俯視的角度,往往分不清什麽是什麽。於是我沿著街道一條條看過去,將這些枯燥而無趣的線畫下,其中還要保持頭腦的清醒,不能輕易地睡著。
漸漸地,會覺得自己已經無聊到極限了。既不是能學習的工作,也無事可做,與我一開始的念頭相悖,於是忍不住想要逃離,想要離開這裏。但是不知道會不會是換了一個有更多人盯著的地方。
無趣程度使人昏昏欲睡,即使中午已經在桌上睡著,在漫長的時間裏,還是覺得自己在做沒完沒了的夢,一個希望自己能在此刻入睡的夢。

推薦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