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吹散的話

上周末在外面吃飯時,快餐店擠滿了人。我和家人因為沒有位置坐被分散成兩桌。餐食來得比座位的輪換要快,兩個人的位置也需要硬擠下三個人。
一同搭桌的一對老夫妻熱情地說“你可以靠過來一些,這樣你們就不會那麽擁擠了。”
有些受寵若驚,我禮貌地點點頭以示謝意。
吃飯途中,服務員廣播“請大家照顧好自己的小孩,人多擁擠,以避免發生事故,多謝大家合作。”老夫妻開始閑聊“肯定不是住在這裏的人的小孩,外地人的小孩才會這樣跑來跑去。”
“是啊,還有我看見拉著行李箱來吃飯的人就覺得特別煩。明明連人的位置都不夠了,哪裏還有位置來放置這些行李箱呢?”
我想這對夫妻可能是將我當成本地人了,於是才放心地閑聊這些問題的。他們閑談中其實並非針對外地人,只是忍不住感慨自己的生活中湧入了許多不受控製的影響因素,異常擁擠的生活,就意味著要有高壓的承受能力。
這些對話讓我想起的,卻是去年演唱會上歌手說的一段話,因為與我的想法不同,那時感覺頗受沖擊。盡管他沒有針對某一個群體,但是我卻覺得自己好似無意識地被歸類進去。因此當時反感的可能是自己被分類到某個群類之中。對此我給自己的解釋是,有些即時的想法,並不需要馬上表達出來,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,等到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改變的時候再提出來,感覺才是更有效的進步方式。當時更令人難過的事情是,因為這種分類,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十分遙遠。因為誤解和疏於解釋,這段距離變得越來越寬,而當時的我也認為,無需推進解釋,那只會讓成見已經很深的人認為你只是在做著淺白的辯駁。雖然我幾乎一直站在這懸崖的邊際上,我目睹著距離的變化,卻熟視無睹。
直到今天,這相似的迷思來到了熟悉的領域,才回憶起這兩個實際上不太相關的片段。我一直以為我們十分靠近,可能因為我們幾乎未曾真正地活在相同的境況中。

推薦內容